Search

一直到今天,心中的石頭雖然壓著,但也找到了呼吸的規律,不是說我們所處的地方安全了,而是重大的決定已經...

  • Share this:

一直到今天,心中的石頭雖然壓著,但也找到了呼吸的規律,不是說我們所處的地方安全了,而是重大的決定已經定案:不回台灣。剩下的,就是一家穩住,準備好長期抗戰了。

3月10日,這一天是大日子,要回診判斷Mira的中耳骨膜炎是否需要開刀。戰戰兢兢地走進診所前,門上貼著「如果你懷疑你有新冠肺炎,請你回家,撥打這支電話,會有專人告訴你怎麼做」,可以感覺到連醫生都在害怕,當然,疑似染病者本來就不該在外,這是對他人基本的保護。我們戴著口罩推了門進去,櫃台護士馬上跳起來、拉好自己的口罩:「你有新冠肺炎嗎?」「沒有。」「你有跟新冠肺炎患者接觸嗎?」「沒有。」「那你為什麼戴口罩?」「為了保護自己。」大家乾乾地笑了,「戴口罩」等於「有病」。

在診間等到了醫生,看完他說Mira的雙耳完全沒有好轉跡象,我們可以繼續空等,也可以馬上安排手術,但他給我的態度是:「這個非常時期,我沒有空理你,但我已經事先告訴你,這會影響孩子的語言發展,拖下去還可能會影響腦部刺激。」

然後,他不斷退後,退到確保兩公尺以上的距離。一方面戴著口罩的我感覺不太舒服,一方面也謝謝毫無防護的他可以離我遠遠的,畢竟他接觸無數的病患。突然,Jivan在旁邊乾咳,醫生馬上問:「他為什麼在咳嗽!他沒有新冠肺炎吧?」我說:「自從他去上學,咳嗽就沒停過,幾個月了。」

「我不懂,為什麼德國政府到現在還不宣布停止上學,超過一千個案例了」,他還告訴我們,德國有一個多月的時間可以準備,但什麼都沒做,現在已經太晚了,小鎮上的醫院裡,只有兩台呼吸器,兩台。再這樣下去醫療體系遲早崩盤,要救誰?我還在想自己自行先給Jivan停止去幼稚園會不會太小題大作,接著醫生就說他自己早就找名目申請,給自己16歲的兒子在家自學了。
_

3月11日。我們住的小鎮是大學城,約有兩萬來自德國各區和世界各地的大學生。昨天聽完醫生失去信心的說辭,我和Ra都很震驚,才在討論大學還要如期開學嗎(2-4月是德國大學的假期),如果一開學所有在外的學生都回來了,病毒也一併帶來了,目前只確診兩例的小鎮怎麼還守得住?還有辦法平靜嗎?然後,在大學裡工作的Ra就收到員工的通知信,延後開學。總算。

當天,梅克爾即將發言前,德國著名日報指責她對冠狀病毒的應變是「不露臉、不發言、不領導」;待梅克爾在柏林發言後,她說:「當人們對新冠病毒沒有免疫力,也尚未有治療方法時,六到七成的德國人口將會感染。」知不知道就算痊癒也有可能影響肺部功能?其實實際感染者比檯面上確診的人數多好幾倍,因為不是每個人都有病症,都會篩檢。

加上昨天德國醫生暴露的真相,歐洲人鐵齒如Ra,這時才極度不安,如臨大敵。各國發言人紛紛表示梅克爾的言論會造成恐慌。
_

3月12日。在義大利全國封鎖後,法國、奧地利、瑞士、荷蘭等鄰近國家,陸續發布學校全面停課、義大利旅遊禁令,發現首位確診的烏克蘭甚至謹慎地直接宣布關閉邊境,歐盟領頭德國這邊卻以歐洲的「團結」(solidarity)為由,說明自己沒有任何計畫關閉大門,那是一個不適當且沒用的抗疫方式(而同時捷克卻硬生生決定拒絕來自德國的旅客)。官方表示,目前能做的就是拉長戰線,延緩再延緩,避免一下子過多的患者湧入醫院,造成公衛醫療體系的崩塌。

痾,事已至此,為何一開始不徹底嚴防?有篇中肯的文章這樣說:「如果我們減少感染人數,就會有更好的醫療照護系統,無所作為的等待,只會付出更大的代價」。相比於負壓病床有一千多個的台灣,只有六十個負壓病床的德國,怎會信誓旦旦,一再拖延要do something……?

但其實,崇尚「個人自由」的歐洲人,很難被限制,政府最多只能「建議」,在疫情爆發前,不信邪覺得大驚小怪的大有人在,更何況這一代歐洲人並沒有如台灣SARS重創的經驗,「輕慢」是這次失守最大關鍵;而東西差異的口罩文化,根深柢固也很難改變。這裡不斷表示戴口罩防疫只對醫療人員有用,過了一個多月後終於有人清醒一般回應:「難道口罩會知道自己在醫院還是外面?」更不為人知的真相是:買不到口罩,所以拒絕承認口罩的有效性,不然,德國醫院怎麼紛紛出現有人偷酒精、偷口罩的事件。喔!我還忘了提,德國海關扣留了屬於瑞士的二十四萬個口罩。

這天,Ra問我:「你們回台灣,會不會比較安全?」看著歐洲淪陷的速度,政府不夠積極的作為,再看看世界各國對台灣防疫的肯定,已經關在家十多天的我,真的,真的想回家。我很害怕,在恐懼之中,頭劇烈疼痛。

可是,台灣守得那麼好,我害怕十幾個小時路程的風險,會增加境外案例。
可是,一打二回台灣,隔離的日子,我會不會拖累台灣親愛的家人。
可是,Mira的中耳骨膜炎,如果飛行時嚴重惡化,孩子豈不更加折騰。
可是,萬一,Ra在德國生病了,他一個人誰照顧他……有可能,這一分開,會是兩三個月。專家預估,德國在四月中才會到達傳染的高峰。
_

3月13日,一天確診六百多例,感染人數破兩千。終於,巴伐利亞、柏林等區宣布停課,稍微有感政策的鐵腕和防疫的決心了。不過,德國更有作為的,卻是保住經濟,梅克爾這天也聲明,將史無前例釋放戰後最大的經濟援助,提供企業無上限的信用貸款,以解決這次病毒大流行帶來的影響。

我想,每個有孩子的父母,都能明白這些天的煎熬,都不一定能健健康康了,還管他什麼金錢啊,但這就是務實的德國,因為存活下來的人還要繼續過日子。經過兩天回不回台灣的糾結,因為Ra可以在家工作,我們就決定全家一起留下抗戰,而既然拍板了,就儲備好隔離數週的糧食,盡可能安心的生活。(德國政府建議每一家都要儲備至少十天的糧食,不是我們反應過度喔!)
_

謝謝這幾天送上溫暖關心的親愛的朋友們,你們來自台灣「回家吧」的呼喚幾乎都讓我飆淚了。謝謝,真的,祝福都收到了,很是感動,我們會加油!

德國的今天,破了四千大關。確診人數是台灣的八十倍,但德國人口數不到台灣人口的四倍。跟許多旅居他國的台灣人一樣,我們會帶著來自家鄉防疫戒慎恐懼的精神,謹慎小心地把每一天都過好,真心期盼,德國防疫的延緩戰術能行得通,疫苗快快研發成功,每個人都確切落實居家防疫的工作(不要再管什麼球賽了啊拜託),渡過這次全球危機,並從這次經驗中記取教訓。

#照片_老公採買的囤糧怎麼哪裡怪怪的_不忘娛樂自己
#放輕鬆_快樂地隔離生活_既來之則安之吧


Tags:

About author
小小教育人+媽媽的我見:記錄跨文化觀察、育兒筆記、手作教材、媽媽心情,和異國教養日常的歡笑淚水。
谷卓:老師媽媽,專欄作家,著有《蹲下來,用孩子的高度看世界》。 與荷蘭籍Ra爸爸、Jivan哥、Mira妹旅居德國小鎮,這個小天地記錄跨文化和半自學的生活體驗。
View all posts